PG电子青岛老照片重拍回顾百年街景今昔对比(下篇)今天编发的这一组图文源自网友“中国之声639”于2009年发表于蜂鸟摄影论坛的寻梦·青岛老照片重拍系列,因图片较多,编辑节选后分上下两期发布。文中存在错误之处,敬请谅解并批评指正!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或许这些改变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只是你没有留意,那么通过老照片的今昔对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沂水路,一条不足一里长的小街,但它在城市岁月中的投影凝重而深远,感觉中,它似乎漫长得没有尽头,幽深得不见边际,是一条美丽的观光街。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初,照片中从右至左的四栋建筑分别是沂水路3号、5号、7号和9号,从照片上看当时马路左侧没有建筑。沂水路和周边的几条街上荟萃了大量的青岛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张新照片时拍摄于2009年1月,位置是在教堂的小山坡上。两张照片的拍摄角度有些不同,应该再往左边移动大约10米,但是哪个位置树太多,另外左下角的那个白色三层楼遮挡住了沂水路7号、9号(第三、第四栋老建筑),因此就选择了现在的位置。
从两张照片的对比来看,马路右侧(即沂水路北侧)基本没变,照片中四栋老建筑保存得十分完好,全部是青岛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是一张拍摄于德占时期的教堂老照片。从照片上看,左侧的山是信号山,当时信号山顶只有德军的无线电通讯室一个建筑,沂水路、江苏路口还是一片空地。照片中当年的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新照片拍摄于沂水路,两张照片相比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除教堂没变外,其他地方变化较大。沂水路、江苏路口后期建了一个三层楼,现在为一民居。信号山顶拆除了原德军通讯室建了三个观景圆球,象征着古代通讯的三把火炬。教堂周边增加了许多建筑,画面左侧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
这张德占时期发行的明信片上的照片拍摄的是江苏路北段,拍摄时间大概在1910年前。照片左侧围墙内的建筑是总督府野战医院,即今天的青医附院,左侧建筑物后方的山是观象山,右边除这栋办公用的二层楼白色建筑外,北边没有任何建筑,是一片坡地。说明当时江苏路北段还没有大规模建设。
新照片拍摄于2009年初,位置在青医附院正门东侧三角地附近,拍摄角度、构图基本与老照片一样。从两张相距100年的照片看,马路的结构基本没变,右侧人行道仍然是弯曲的,左侧青医附院内的老建筑只保留了部分病房,门诊大楼已于90年代中拆除重盖。照片中的变化是很大的。当年马路两侧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注意道路弯曲段的那3棵小树苗);北段的空地陆续建了许多别墅和住宅;照片右侧增加了二层楼的老建筑,原是警备区的招待所,现在是青岛医学院脑外科分院;马路右侧的办公楼已于80年代中拆除,盖了青岛医学院学生公寓。
这是一张拍摄于德占时期的老照片,场景是总督府野战医院就是现在的青医附院。画面中的建筑就是当时总督府野战医院庞大的建筑群,后方的山是信号山,山脚下画面右侧的建筑是位于江苏路上的总督府野战医院的综合办公楼,可见当时总督府野战医院以建设完毕,并形成规模。
新照片拍摄于平原路,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相比,由于老照片右侧新增了许多建筑,画面中的车辆、树木非常多,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的影像,只有围墙还有一点当年的踪迹,变化非常大:
1、两张照片的拍摄角度有较大差异,老照片是在平原路西侧的山坡上拍的,当时这一片区域还是一片荒地,后期建了许多建筑,原拍摄点已经不存在。
2、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就医人员的增加,青医附院拆除了许多德国建筑,原址新建的大量的现代建筑。
这是一张德占时期发行的明信片,照片拍摄于总督府官邸落成后的1908年前后。关于迎宾馆的介绍已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查一下。从这张照片来看,迎宾馆周边除信号山顶的1、2个建筑外,没有任何建筑,下方的桥位于黄县路,至今还在。
新张照片时拍摄于2008年底,拍摄位置在黄县路的桥下。经过100年的风雨沧桑,迎宾馆周围已开辟了N条街道,陆续建了N多住宅和别墅,新照片中只能看到迎宾馆的屋顶,唯一没变的是迎宾馆和这座古老的桥,原照片中的河变成现在的小溪,水到是满清澈的。
不知为何迎宾馆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太一样。印象中好像在这个桥下游的大学路海洋学院门前也有一座桥,就是下面这张拍摄于1906年的照片右下角的桥。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6年,当时总督府正在建设中,和第一张老照片比,这张场面大了许多,画面中有两座桥,下方的这座桥应该是位于今天大学路海洋学院门前的那座桥,不知在不在了,如果在估计应该是这个位置,上游还有一座桥,是黄县路上的那座桥,至今还在。
从1906年拍摄照片上来看,今天的大学路、龙江路、龙山路、黄县路等周边的几条路和两座桥还是当年的走向和布局。
这是第二次日占青岛时期的老照片,场景是前海一线的栈桥和小青岛,拍摄地点在观海山。老照片中还有总督府、德华银行、亨利王子饭店等老建筑。当时的小青岛是一座孤岛,1942年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
这是拍摄于第一次日占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场景是青岛路街心花园和太平路一线,照片中的建筑是亨利王子饭店东、中、西馆,建筑的详细情况在以前的帖子中已介绍过。
新照片拍摄于青岛路街心花园,花园中的松树遮挡了前方的视线,两张照片对比,变化很大。老照片中亨利王子饭店中馆还在,经维修后现在是栈桥王子饭店,东馆和西馆先后拆除,原址建了泛海名人酒店、青岛报业集团。照片远处的中山路新建了许多高楼。
这是一张拍摄于湖南路的老照片,具体拍摄年代不详。照片左侧的建筑最早是一洋行,有四个合伙人,现在是一居民楼,右侧的建筑是德国人波尔特公寓,道路尽头蓝色建筑是贝格学生公寓,带塔楼的建筑是胶州旅馆。前方路口处有一公园,过去是第六公园,青岛人称“大花沟”,现在叫“老舍公园”。
新照片拍摄于湖南路,两照片对比,左右两侧老建筑都在,胶州旅馆也在,贝格学生公寓已拆除。后期在左侧又建了一个四层楼的建筑,这几栋楼现在都是居民楼。右侧老建筑的围墙改为实面墙体。
这是一张德战时期广西路街景的老照片,从照片上看,当时安徽路到中山路的广西路南侧还是一片空地,1905年,兰德曼商业大楼扩建成有斜屋顶和塔楼的三层,1910年在安徽路、广西路口建了吉利百货公司等三栋楼,就是现在华能大厦的位置。因此照片应该拍摄于1905年至1910年之间。
从老照片看,当时广西路主要建筑集中在北侧,南侧只有博德维希商业大楼一个建筑,照片右下角的围墙是胶海关的仓库。
新照片拍摄于广西路,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对比,广西路北侧的老建筑都在,并且马路的走向基本没变。但变化有4点:
1、博德维希商业大楼在上世纪40年代拆除重建,2000年拆除后期建的老建筑,新建了青岛报业集团。
2、1910年在广西路、浙江路口建了侯爵庭院饭店,在老照片右侧的空地处建了吉利百货公司等三栋建筑。后期又在浙江路口又建了马克西姆公寓楼。
这张照片具体拍摄年份不祥,但从照片中的一些细节判断,应该拍摄于日战时期1914-1922年的某一年。从这张老照片来看,街景非常清楚了,而且相当漂亮,街道两边的建筑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个时期,欧美各国的许多著名公司已经入驻广西路两侧的商务楼,此时广西路已具备了中央商务区的功能。
新照片的拍摄位置在广西路、浙江路口的马路中央(过往车辆忒多,有一定的危险性),有趣的是拍摄照片时恰好有一行人急匆匆的过马路,老照片中同一位置也有一行色匆忙的人,只是行进的方向不一样。不知何时,街道两侧的树全部换成了松树,松树又高又大倒是四季常青了,但是有碍于老建筑的观瞻。
从两张照片的对比来看,左侧的建筑保存完好,右侧的伯德维希商业大楼、吉利百货公司等老四栋建筑全部拆除,先后盖了华能大厦和报业集团大厦两栋现代大楼,与马路对面的德式老建筑格格不入。
这是一张拍摄于第一次日占青岛期间的老照片,场景是位于广西路的欧洲人商业大楼,两栋建筑都是将于1903年,是德占初期的第一批建筑。左侧的这条小路是梯尔匹茨街,就是现在的莒县路,尽头的建筑是位于德县路的胶澳法院(建于1912年)。
新照片拍摄于广西路,两照片相比,右侧的那栋老建筑还在,塔楼在上世纪60年代拆除,现在是一居民楼,该楼缺乏保护,左侧的这个三层楼老建筑1993年拆除,原址建建了5层的居民楼。这也是广西路中段唯一拆除的一栋老建筑。
这是一张德占初期的明信片,场景是上世纪初的大鲍岛中国人居住区,具体的位置是现在的四方路、潍县路口。大鲍岛是北起沧口路,南至德县路-保定路,西起济南路,东至济宁路的一片区域,一块维系岛城百年辉煌的“黄金矩形”区域。
新照片拍摄于潍县路,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相比,老建筑基本都在,这一带的老建筑大多是些民居、小商铺,缺乏维护,已经非常破旧,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相比,街景已经非常萧条,但它却是青岛本土文化、里院文化的发祥地,带动了整个中山路商业的快速发展。
这是一张拍摄于第一次日占时期的老照片,场景是德县路以北的中山路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这一段过去叫山东路,是大鲍岛区的中国人商业街,这一带的建筑多是一些二层楼建筑,与欧洲人区的建筑相比缺少了高大的山墙和塔楼。从老照片中看,当时天津路口以南还是一片空地,中山路尽头的胶澳电汽那个尖楼顶还没建,照片应该拍摄于1914年以前。
3、右侧的第一栋老建筑在1993年综合改造中拆除,新建了一个综合楼,就是现在的苏宁电器这个楼,这个老楼拆除以前好像是代代红商场。
这张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1910年前,拍摄的是湖南路以北的中山路,场景中左侧的建筑分别是贝格学生公寓(建于1901年),豪普特印刷出版社和德国面包房。
这张照片拍摄于湖南路口,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相比,左侧变化很大,在1993年和2003年的两次大的改造中老建筑全部拆除,分别建了百盛和下面这个长期闲置的大楼,这一段中山路已失去了当年风采。
这是一张德占时期的明信片,场景是中山路的一段街景(德县路----肥城路)。这一段在当时是欧洲人区向华人区过渡的区域,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有了一些变化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主要体现在建筑物上没有了塔楼,但与华人区的建筑相比依然有高大的山墙,并且建筑物的高度、门窗的大小方面仍然有着欧式建筑高大、宽敞的风格。
2、1909年后在第一栋建筑和第二栋建筑之间见了个三层楼,当时是大清银行青岛分号,现在是中信银行。
这是一张拍摄于德占时期湖北路东段的老照片,道路两侧的建筑是德式洋房,中间带塔楼的建筑是德国海军俱乐部(也叫水师饭店)建于1900年,是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保存较好,后来是人防工程指挥部。
新照片拍摄于湖北路、安徽路口,两张照片对比,左侧的老建筑和德国海军俱乐部还在,右侧的老建筑已拆除,原址新建了三栋三层楼房,现在是老干部活动中心和武装部办公用房。德国海军俱乐部西面1993年拆除老邮局的建筑新建了百盛大厦。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场景是中山路、曲阜路口。左侧的建筑原是一印刷社和书店,拆除前好像是一外文书店,照片尽头的两栋建筑是胶澳署和院内的附属建筑(至今还在),右侧是一花园,当时叫第四公园。上世纪30年代,青岛市政府就是用这块土地的出让金在兰山路建设了青岛大礼堂。
新照片拍摄于曲阜路,两照片对比变化非常大,新照片已没有了往日的宁静,左侧的建筑已拆除并于1993年建了百盛大厦。右侧第四公园处上世纪30年代建了诸多银行办公大楼。河南路上增加了许多建筑,挡住了胶澳署(现在的公安局)。
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场景是青岛水族馆及周边海景。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成员会议在青岛召开,与会的蔡元培、李石曾、胡若愚、蒋丙然、宋春舫等,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推举胡若愚、蒋丙然、宋春舫为筹委会常务委员。并决定以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名义筹建青岛水族馆,择址于青岛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内的莱阳路4号。工程于 1931年破土, 1932年2月竣工,同年5月8日举行了开馆典礼。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兼任青岛水族馆馆长,“青岛水族馆”五个字为胡若愚所书。
新照片拍摄于鲁迅公园水产博物馆的小路上,两张照片的构图稍有差异,照片相比,水族馆没有变化,周边变化较大,水族右下侧的八角亭拆除了,建了一个小门房。后期在浅海滩涂处建了一个海豹养生池,现在经扩建后改在地下,地上建了一个花园。水族馆左下方的亭子是后期拆除原亭依照原样仿制的,形状也有所变化。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10年代的海水浴场老照片,青岛海水浴场建于1901年,海边的室都是些简易的木板房,从老照片上看,后方的山是太平山。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青岛海水浴场,具体拍摄时间不祥。和上一帖中的的海水浴场相比,室有所更新,周边道路上增加了许多建筑,画面中的这个观景亭位于鲁迅公园西侧海水浴场入口处。
这是一张汇泉场的老照片,具体拍摄时间不祥。1897年冬,德国海军占领青岛后,将会前村的一部分平整成德军伊尔蒂斯兵营的训练场,1899年辟为跑马场。当时,跑马场和海滨浴场的海滩相连,岸边有大型的海滨假日旅馆,因此这一带成为当时欧洲人旅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青岛的跑马场因此也成为远东三大著名跑马场之一。1945年,青岛接受日军投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解放后,这儿成为、集会、公审大会的重要场所,现在是一广场,没有了往日的喧嚣。
新照片拍摄于汇泉广场的南边,两张照片对比,变化是有的,位于延安路上的老建筑上世纪80年代拆除,新建了黄海饭店。右侧山坡上的老建筑还在,周边增建了许多建筑,跑马场的北侧种植了许多松树。原跑马场铺设了新的草坪,现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广场。
青岛自1891年建制到2009年已经历了118年,这一百多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在青岛的百年历史中,这座城市经历了德、日帝国主义三次侵略,统治青岛长达33年,总督府的主人几经变迁,历史人物如过往烟云,但老建筑却见证了百年青岛的沧桑巨变。
这个帖子到今天就算结束了,实际上还有许多老照片没有拍,主要是由于老建筑已拆除或周边地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原因,导致部分照片无法拍摄。
作者通过搜集到的这些老照片,为我们呈现了百年前的青岛风貌,又找到这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重新拍下了2009年的风景,尽可能用一样的角度和焦距。让读者去感受昔日青岛的气息,去了解那些尘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去见证岛城历史不断变迁的过程。
青岛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栋遗存建筑,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沉淀。回望历史,沧海桑田,山川巨变,那些曾经触目可及的物事,正慢慢变成日渐淡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