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用镜头留住城市的记忆魏冬玲从2012年起开始拍摄“九街十八巷”,用镜头记录这个古城的变迁,以及城市变迁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现状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2013年,她由民间组织拾穗者的超级大粉丝升级成为其中的一员。
近日,魏冬玲把她的代表性作品《定格临汉门》等捐献给了市档案馆。她说:“这些本就该留给这座城市。”
提起魏冬玲,玩摄影的都认识她。她斩获了各类摄影大展的很多奖项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还是位热心肠的大姐。她线年。那时,魏冬玲在朋友姜敬军(网名武戈)介绍下加入橡树摄影网。当时只是为了好玩,她把一些照片发在橡树俱乐部论坛里,没料到她的照片被《襄阳晚报》选中,发表在“城市表情”栏目。
“这对初学摄影的我是莫大的鼓舞。”魏冬玲回忆起几年前的往事,仍显得十分喜悦,“从此我就往晚报的城市表情栏目投稿。”这为魏冬玲摄影风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我参加了襄阳演讲协会,我喜欢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艺术是相通的,拿起镜头我关注襄阳人的喜怒哀乐。”魏冬玲说,正是《襄阳晚报》的鼓励,让她有信心继续走下去。
魏冬玲的电脑里,存着很多照片,每一张她都能讲上一段故事。魏冬玲说,生活充满了故事,她习惯到处去看。
拍《定格临汉门》时,魏冬玲在江边正准备拍龙舟赛的赛前准备活动,无意间她看见有束光,打在临汉门。这时的临汉门就像一个T台,人们走在这里然后又散开,有蹬人力车的车夫、有惬意的少年、有放学的学生。她端起相机拍下了照片,“这是襄阳人的一个舞台”。
每次出门,魏冬玲都随身带着“装备”,一款“无敌兔”相机,10斤重。《妈妈别淋着》就是早上吃饭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公交站台上一个小孩踮着脚给妈妈打伞,真情感动了她,于是就有了这一幅动人的照片。
为提高水平,2014年,魏冬玲参加了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省级会员提高班。与国内一线的摄影老师交流后,她明白了好照片的标准是,真实记录、赏心悦目、传递情感、传递理念。“其中,传递情感比技巧更重要,最高层次则是传递理念。”魏冬玲这样认为。
魏冬玲出生在北京,少年时代来到襄阳。“我一直是拾穗者的超级大粉丝,知道他们在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后,我也加入到他们的一个项目中——拍摄‘九街十八巷’。”魏冬玲介绍,拍摄过程并不顺利。“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拍。”后来,魏冬玲决定拍环境肖像。以往拍人都是,人物的表情最自然的,而拍环境肖像还需要配合采访活动。
面对一个陌生人,人们多不愿意配合。魏冬玲就耐心地讲解,“这是为了给城市留下记忆”……久而久之,人们不但配合她的拍摄,大家还成了好朋友。看见她来,街坊们老远就打招呼:“街长,又来巡街了。”
记者翻看她拍摄的照片,有家门口居民的合影、小摊贩、昔日的银楼少爷……魏冬玲说,九街十八巷这个项目还要继续下去,接下来她会关注他们回迁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