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潘朵拉绘画魔盒——摄影是什么1988年,当时的一本摄影杂志刊登了一篇英国人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刚出现的一些“高效能仪器”:数字转换绘画盒(QuantelPaintbox)、闪烁扫描器(Scitex)、美术设计仪(Aesthedes),影像处理仪(Imagers),“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中用希腊文缀拼成的希奇古怪的名词一般”。文章的作者认为。由于这种“高效能仪器”的出现,“摄影师和修版师的失业救济队伍将要扩大,新技术足以使‘摄影家’这个词成为历史。” 这使我想起了英国艺术史学家房龙描述160多年前摄影诞生时的景象:“由于法国人发现了摄影术。画家遇到了劲敌,吓的他们魂飞魄散……”房龙《人类的艺术》)
似乎房龙描述160年前美术撞击摄影带来的震撼,如今在摄影撞击数码技术时重现了!《中国摄影报》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电脑制作的影像作品是摄影吗?》的文章,文章的观点是:“电脑制作的影像作品,根本不能叫摄影和摄影作品。”另一篇题为《不可与传统摄影画等号》的文章认为电脑制作的“摄影作品”(将摄影作品带引号已十分明了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传统摄影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本来意义上的摄影”概念应该是反映客观真实,“摄影的语言,也就是瞬间纪实的语言。” 由于数字技术突然冲击摄影,迫使摄影人匆忙挺身出来给摄影下定义——什么是摄影,什么不是。其态度之执着,的确让人感动。只是摄影相较绘画仅160多年历史,看看绘画的千年变迁,现在给摄影下定义是否早了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难道中国人比西方人还了解摄影吗?就像西方人比中国人还了解孔夫子?我翻遍手头所有摄影书籍(也许我手头能找的资料有限),给摄影下定义者寥寥无几,只有两本书讲到,一本是最新版的《辞海》。
《辞海》的摄影条目:摄影是用照相机或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像的过程。显然《辞海》将摄影这个词作为动词解释。显然不是摄影界争论的那个“摄影”。另一本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教程》,教程的观点是:摄影基本上是应用科学,想象力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构成的混合体。即使是 “保守的英国人”也将“本来意义上的摄影”说得宽泛而富有延伸性。也许了解一下艺术近代史,对“本来意义上的摄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摄影是一种记录方式,但可用于记录的不光是摄影,在摄影发明之前可用于纪录的还有文字与绘画等媒体。肖像画是一种典型的记录方式,它将先辈的形象留给后辈。 在法庭上有专门记录的画师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法庭画是是典型的记录作品。为了便于记录,画家发明了一种仪器,叫“绘画暗箱”,有了它的帮助,绘画能更忠实地记录对象。
忠实于现实的绘画,这些绘画作品对于今天很多不懂美术的人来说,还以为就是照片。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达盖尔,他是一个对化学感兴趣的画家。他希望能找到机械小窍门来降低油画肖像画的成本。这个法国人搞出了一套装置,可以利用机械和化学的办法,代替铅笔和油画颜料,为人们“摄制”肖像。
在当时摄影被称之为“光画”,也就是Photography。Photography被中国人翻译成“摄影”,却似乎体现着“光电(Photo)” 与“图像(Graphic)”的关系。敏感的感光板一下子抓住了对象的面孔,形象永久不变,人们意识到即使最勤劳的画家也无法指望在素描或油画中包含如此多的细节,甚至有人认为照相机生来就比绘画优越。“那些处于幼稚期的肖像画家要么等着俄死,要么改行学摄影。与此同样的情况是:油画发明后,人们很快发现,用油画画人像,比用石头雕刻一个人像便宜得多,雕刻家失业了,可是找画家画像的人多了起来。”(房龙《人类的艺术》)摄影既然是画家发明的,那么用来表现绘画效果似乎就自然而然了。早期的摄影家都是画家,都有着极强的绘画意识及绘画基本功。他们像创作一幅绘画作品那样创作一幅摄影作品。拍摄之前先画素描稿与构图;像学院派画家那样将模特儿装扮起来以体现浪漫诗句或道德方面的主题;在摄影室搭盖精制的场景;广泛使用照片合成和修片技术以取得给画一般的艺术效果。
雷兰德《两种生活方式》作于1857年,是一幅16英寸×31英寸的照片(图10),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雷兰德用了16个以上的专业模特,30张底片,拼放叠印,耗时数周,方才成功。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赏。
鲁滨逊的摄影风格与雷兰德不同之处是采用照片拼贴翻拍,即按事先设计好的构图分别拍摄成照片,再将照片剪辑、拼贴在一张背景照片上,修饰后再进行翻拍。他的每一幅照片都有能表现一个故事情节,并因而赢得了“集锦照片高手”的美誉。鲁滨逊《fadingaway》作于1858年(图11) 鲁滨逊的设计素描稿(图12)
罗宾逊:夏洛特小姐(图13)作于1861年。濒死的的夏洛特小姐在随波逐流,漂向温柔富贵之乡。这幅照片是根据艾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的同名诗篇拍摄的。
当然绘画并没有因为摄影技术的发明而消亡,但是画家认为有必要改变一下态度。既然绘画在“拟真”方面敌不过摄影,何不发挥其长,将“绘画性”发挥极致呢?这样,绘画就出现了“野兽派”、“抽象派”以及后来种种画派。艺术受技术的影响,有些是由于观念的冲击,但更多的是处于无奈。如果追根寻源,找出本来“意义上的摄影与绘画”是什么样?那么传统的绘画是“拟真”,而传统的摄影是“拟画”。现在的情形似乎不是这样,绘画更写意,摄影更写真。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与变幻,教会人们不要一成不变的看事物。但是有一条也许是一成不变的:艺术上什么都是可能的,只要技术上允许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按流行的话说,让历史告诉未来,未来会怎样呢?
自从摄影出现以后,绘画与摄影就一直利用对方,德加(Degas,1834—1917印象派画家)运用摄影的构图的“不完整性”来创造一种新视觉,而德马赛(Demachy1859—1937法国摄影家)却以模仿德加的芭蕾舞女题材而著名,几乎可与原画乱真。毕加索(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用照片拼贴,并在上面作画,形成所谓混合媒介作品。
摄影发展到后来出现了许流派,除了新闻摄影与文献摄影以及实证摄影需忠实录之外,其他许多与艺术或商业相关的摄影并不强调忠实记录。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派也象达达派艺术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传统摄影中有许多方法来改变原始影像,比如多次曝光,剪辑拼贴,后期修片,特殊印象工艺,在照片上绘制等。改变影像是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冲动。除了极少数大师可以驾驭“混合媒介”之外,一般人很不容易在媒介的融合性方面得到平衡与控制,而跨越媒介的冲动是许多人都有的,只是技术上不容易做到。历史进入了20世纪后期,被称之为“潘多拉魔盒“数码技术席卷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摄影更是“在劫难逃”——这有点像一百多年前摄影发明时的美术界一样。数码技术首先改变了摄影中的电影,电影观众很快认可了数码电影,很少人认为那不是电影。
本文开始时提到的在当时价值25万英磅的设备。到了世纪末的时候,已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而这些机器的性能比当时好上千倍,在这样的设备上处理图像,岂止摄影与绘画的融合?凡是视觉的东西,几乎无所不能。新技术的出现比观念的改变要快得多,当人们还在讨论某样东西是摄影或绘画或别的什么东西,是接受或者拒绝的时候,技术却远远走在了人们的前面。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它可不管带给人们的是不是“邪门”的东西!当我们谈及一种艺术样式的特性的时候,事实上是建立在该艺术的技术局限上的。当谈及绘画特点的时候,便说到“绘画性”,即色彩、笔触、线条等非客观性因素。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绘画不能像摄影那样纤毫必现地反映真实世界,至少那么做非常难。然而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当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一种空气压力喷笔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个称作“照相写实主义”的画派,用空气压力笔画出了一些巨大的、毫无笔触的、纤毫必现的、比照片更真实更细致画面来!在这样画面上,绘画性被隐藏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皮肤的毛孔与玻璃重叠反射的影像等令人惊愕的细节!然而人们还是称之为绘画,并没有说,那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绘画”!
现在轮到摄影了,我们一直认为“本来意义上的摄影”是应该客观反映现实的真实影像。法律上,新闻中,历史教科书里运用摄影是因为照相机“不会说慌”。但这“不会说慌”是建立在摄影的技术局限上的。其实很多人想“说慌”来着——比如前苏联和前些年中国的许多宣传照片——只是技术上太拙劣,太容易被人识破,因此感到摄影的本性就是它的纪实性。但是一旦技术有所突破,它的本性就会改变,无论你用什么道德标准去规范它都无济于事(至少在中国是这样),就像你规范人的道德不准说慌一样,如今有谁会相信人不会说慌呢——用数字技术在照片上移花接木,有时就像人翻转舌头那样容易!我们都见到了有人用PS去创造“真实”,如果那仅仅是艺术中的“真实”倒也算了。但是“创造”出像“藏羚羊”与“周老虎”那样的惊世之作,并得到了包括CCTV在内的海内外各大媒体的举世关注,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摄影的“纯洁性”重新思考一下呢?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新闻摄影,文献摄影与实证摄影是必须呈现忠实记录,因为这些摄影作品的核心价值就用事实说话。艺术家也可以用记录体式的风格拍摄艺术作品,但作品核心价值却不是事实,而是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数字技术带给摄影的并非全是灾难,至少摄影在“想象力与设计”(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教程》的说法)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也许更“艺术”了。有时,也使“艺术”变得更容易,更大众化。 ——你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将艺术照片修整得很完美,而这在过去,照片要达到这样的水准,摄影师要好多年,同时还得运气好! ——你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将照片,绘画,3D设计,DV素材等等统统搅和在一起。别担心被人说“四不象”,那可是一件挺好玩的事!要不然当年毕加索同志怎么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呢? ——你还可以将照片轻易转换成数字绘画,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用光作画”。由于软件的“亲和力”,要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十分容易,业余人士很高兴——艺术已不再是象牙塔上之物。
2005年在上海举办的“巴黎在上海”的摄影展上,二位法国当代摄影家CatherineIkam和Louis Fleri的作品令中国摄影人“大跌眼镜”。Catherine Ikam和LouisFleri的摄影作品根本不是拍的,而是3D软件虚拟的(图34、35)。
Jean-sebastienRossbaach来自法国,是一位专业的插图艺术家、设计师和摄影家。Jean-sebastienRossbach戏谑自己的摄影水平很“臭”,照片拍完后,都要经过手绘和电脑处理,最终获得现在的成品。也正是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与“长处”,从而趋长避短,使得Jean-sebastienRossbach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既有摄影的感觉,也有绘画的风格。(图36、37)
意大利摄影师VittorioPellazza的照片是摄影、绘画和现代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他经历了从绘画到照片以及传统化学冲洗的过程,最后他进入了计算机的图形图像领域,刚开始接触的是图形,后来则开始了图像处理。(图38、39)他说“借助数码摄影,我回归到了真正的摄影,使用最新的图像处理程序,我找回了自己所有感兴趣的艺术。这些画面并不是单纯的绘画仿真,我的目标是获取绘画艺术的品味,然后在摄影的画面中得到再现。结果是,你看到眼前这些新奇的、不真实的照片效果。”
Aleksey Kozlov和MarinaKhlebnikova都是国际艺术家联盟(IFA)的成员,同时也都是俄罗斯艺术家联合的成员。从1998年开始,他们就一直在进行一种将摄影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名为“摄影绘画”(PHOTOPAINTING)的艺术创作。(图40、41)
不久前,摄影家DOU的作品在互连网上流传开来。(图42、43)这位来自俄罗斯的摄影艺术家,1983年出生于莫斯科。大家看到的DOU这些作品是用3D软件做的而不是拍的。
在数码技术发明之前艺术家就用摄影做了许多“不忠诚“的事。那么在数码处理改变图像易如反掌的今天,艺术家还有可能操守早已不存在的“贞洁”吗?既然艺术不必忠实现实,那么改变影像也就自然而然,在传统摄影时代由于图像改变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而在今天,数码处理技术像是艺术家思想的一对翅膀,不仅影像的改变不受限,而且影像与其他图像(比如绘画)之间也将没有了界限。或许不久以后,会出现这样一种照相机,拍摄时可以调整效果(油画的、水彩的、素描等效果),还可以决定添加什么或去除什么,然后一按快门,出来就是一幅画了!你说照相机不说谎吗,它就撒个迷天大谎给你瞧瞧!以现有软件技术水平,这样的照相机完全可能造得出来(松下、富士与奥林帕斯似乎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样还是不是摄影呢?
几年前有人认为用传统设备制作照片与用数字设备制作照片,是完全不同的创作条件,因此不能把数码影像看作是摄影,只能将数码影像看作是美术的一部分。而且“将两者相提并论,缺乏评判的公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很少人这么看了,但人们对艺术摄影中PS的运用仍心有余悸将摄影与美术或是别的什么艺术弄得泾渭分明真的很重要吗?都说游戏要讲规则,那么规则由谁来定呢?都用传统器材,有的器材几百元,有的几万元,它们之间都一样吗?无论哪个评委或杂志编辑,他们在评选照片的时候,难道不看成像质量、影调表现、色彩还原等摄影基本要素吗?这些都与器材与材料的运用无关吗?还有经济条件,职位条件的差别。同样是表现“主旋律”的事物,有职位条件与无职位条件的摄影师,他们的机会一样吗?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看一下历届全国影展就有答案了。再看看最讲规则的体育比赛,篮球赛上,身材高的有优势还是身材矮有优势?为什么不扯平呢,一样的身高不更好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世界没有什么公不公平的事?规则都是人定的,当某样事物强盛了,它就会成为规则(这似乎有点“丛林法则”的味道。在艺术问题上我或许是个达尔文主义者,但在社会公平、道德、正义的问题上,我不是!)。从这一点上讲,我们有理由对数字影像技术抱有信心!当今世界上的许多艺术家早已不在乎自己作品表达媒介的“纯性”。传统的用媒体特质区别艺术分类在今天早已不那么泾渭分明(我在阿姆斯特丹曾经看过这样的作品:现拍的DV与真人同台演出,那场景真是出人意料的新奇,可你分不清是DV还是戏剧),视觉艺术的“大概念”正在逐渐平息往日是否是绘画或摄影的争论。随着“复合媒体”的日渐增多,一种做法是将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电脑作品等归为“视觉艺术”类。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采取了这样的作法。另一种做法或许更简单:就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教程》中用发展的眼光把摄影看成是一种宽泛而富有延伸性的艺术。
问题:将各种艺术定义后,艺术还要发展吗?摄影发明以后一百多年来,绘画发生了极大变化,那么,绘画还是绘画吗?果回答了上述问题,那么也就回答了摄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