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年度大盘点 10本重要的影像图书在电子图书如此流行的当下,纸质图书依然拥有存在的重要价值——对于“传统”的照片,最佳的观看方式还是需要将照片印放出来,近距离的、面对面地观看。2020年已经过去,虽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摄影图书的出版被推迟,被延后,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图书在过去的一年中陆续出版,《数码摄影》杂志从中甄选了10本各具特色的摄影图书以做推荐。
本书是日本摄影协会奖、木村伊兵卫奖获得者濑户正人的自传性质图文随笔,也是其家族的变迁史。作者出生于泰国越南社群,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越南人,九岁开始回到日本生活,二十九岁又以摄影家身份回到泰国,他不断地在追问自我身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叙事的时间跨度约半个多世纪,叙事空间则随着作者人生的足迹在泰国乌隆、曼谷,日本福岛、东京,以及越南河内之间徘徊。本书的文字内容曾获新潮学艺奖。
本书展现了50多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其中有20世纪摄影大师的,也有当代摄影创造者的,作者把曝光、聚焦、构图这些基本要素,与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的进展融汇在一起,详细地分析了好照片的形成机理、大脑感知的远离以及你喜欢照片的原因。
书稿分为“观看的方式”“注意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三个部分阐释人的视觉与照相机的区别、理解和领悟视觉吸引原理,并选择了近200幅优秀摄影作品为例,破解好照片的密码。每个摄影师的进步都是靠实践,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实践的越多,灵感与迅速反应之间的差距机会越小,自然就会能抓住预想的画面,所以这本书希望可以给在追求精品路上不断进步的你,多一些对照片理解的加深,能够手到擒来好照片。
历史随时间而流逝,历史随影像而留存。“口述影像史”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有计划地梳理摄影史的行动,也是首次集中抢救影像资料的工程。
2009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首次启动“口述影像历史”项目。该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计划地梳理摄影史的行动,第一次集中抢救影像资料的工程,已经陆续出版了《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跨越时空——摄影往事》《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等图书。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的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历史的,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这些摄影人的经典影像和摄影家的经历不仅承接着中国摄影发展的脉络,也串起了国家记忆,无论对摄影史本身的研究还是对社会发展史研究,都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对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的摄影生涯进行了重新评定,照片多数是从苏富比塞西尔·比顿工作室档案的上千张照片和底片中挑选出来的。比顿在童年时期就喜爱收藏照片。从青少年时期起,他的妹妹们开始充当他的首批模特。拍照成了家庭服装表演的延伸项目。后来他成为大西洋两岸的《时尚》杂志的明星,满怀信心地踏入好莱坞,就像他时常从容自如地出入于英国社交场所那样。有一段时期,他敏锐的戏剧意识令他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对服装与生俱来的优雅品味,与其时尚摄影大师的身份十分相称。到1960年代,他已经自如地在白金汉宫为女王拍照了,就像他与“摇摆伦敦”的名人们在一起,或是在纽约与安迪·沃霍尔和他的“工厂”明星们在一起时一样。比顿在电影《迷幻演出》的片场为米克·贾格尔拍摄照片后,他的摄影生涯走向了完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本书展现了各个时期反复出现在他照片里的人物,用图像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当代摄影中的影像构建》为深入研究当代摄影史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汇聚一堂。在本书中,作者和书中提到的艺术家们思考了从1990年以来当代摄影中影像构建的发展历程。本书旨在让人们可以以一种新的、引人注目的方式从事摄影这门学科。本书选择聚焦在后90 年代,因为在此之前许多为摄影开辟了新领域的艺术家都已经被之前的历史和摄影评论涵盖了。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媒介是如何对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做出反应,同时又忠于其“创造”的起源的。
《当代摄影中的影像构建》共6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摄影中影像构建的方法:“构建影像,构建空间”“构建地点”“地方感:艺术家改变环境”“图式化:制作系统”“无相机摄影:摄影的保真和失真”“为相机而表演:后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行为摄影”。《当代摄影中的影像构建》每章的开篇都会先引入一篇文章,从当代和历史的角度来探讨相应的主题。此外,在每章中都展示了一系列新锐艺术家和拥有杰出职业生涯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内容还包括访谈、叙述、观察创作实践和关于作品的讨论。
1988年8月~9月,杰里·菲尔德(Jerry Fielder)——优素福·卡什工作室的长期助理,现为卡什遗产管理人——聆听这位摄影大师回忆了自己辉煌生涯中的许多肖像的拍摄经历,录下长达九个小时的录音。卡什谈到了自己的拍摄对象和早期经历,包括许多之前从未公开的事情。他在自己早期的摄影集中写过很多与肖像拍摄有关的内容,但他很少对自己与那些名人的互动发表意见。
根据之前从未面世的1988年的录音,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前摄影策展人戴维·特拉维斯带领读者走过一段无与伦比的旅程,让读者认识卡什的众多标志性作品。他还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这位镜头背后的大师具有的洞察人心的惊人能力。卡什的工作建立在情绪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上。因此,他很少深入讨论他对自己的艺术经历的看法。特拉维斯不仅关注这些轶事本身,还为读者呈现以往出版物中一直缺少的一样东西——摄影师的声音。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摄影学的概念性议题,并对摄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总体的阐述,基本宗旨是介绍摄影领域中的关键性学术论辩,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使读者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从本质上讲,本书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阅读摄影图像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读者对影像艺术的解读能力。本书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点来讨论相关的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及其社会背景。换言之,作者将摄影学观点的发展与相关的实践联系起来进行阐述,并以这些特定的重点领域作为每章的主题。读者将在本书中了解到以下内容:关于摄影的今昔论辩、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个人照片与大众摄影、摄影与、摄影与商品文化和摄影作为艺术。与上一版相比,本书更新了部分案例研究,例如:唯物主义与具体化、人类体验的商品化PG电子,以及风景摄影作为一种摄影类型。此外,作者还更新了近百张照片,作品来自比尔·布兰特、马丁·帕尔、辛迪·舍曼、杰夫·沃尔等知名影像艺术家。
跟随法国著名摄影师阎雷走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黔桂深山里的传统侗族村落。从不用一钉一铆建造的风雨桥到侗寨的精神核心鼓楼,从播种新绿的暮春到收获金黄的深秋,从古法印染的侗布到手工编织的草帽,感受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阎雷深入侗族原生态生活,亲身体验侗族的日常习俗和传统节日,近距离记录赛歌、侗戏、婚礼、花炮节、芦笙节、斗牛节等等场景,将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不加修饰地留在底片上。反转片的浓烈色彩让人仿佛进入当年的时空,听到此起彼伏的歌声。
本书是由国内的航拍团队——大疆传媒倾心编著的商业航拍工具书。大疆传媒在立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航拍培训学员的知识短板,详细地对航拍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度梳理,全方位地讲解系统的商业航拍知识。全书人性化的编排理念PG电子,由浅入深,指导性PG电子、针对性极强。本书涵盖商业航拍入门与进阶的所有内容,不仅可作为航拍创作者实际工作中的“手边书”,也可作为高校学生系统学习航拍知识的教材。无论是尚无航拍经验的初学者,还是资深航拍摄影师及电影从业者,其详细的操作流程、丰富的经典案例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