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本书作者万维钢,一位资深的理工科研究员,用他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挑战我们的常规思维,揭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然而,我们的精力有限,需要长期的社会阅历才有可能明白一些道理。而读书却能在短时间内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从人的内核出发为我们的思维做铺垫。
梁文道老师在《奇葩说》中被透露已经看了上万本书,而在今天要谈的这本书中也提及,他当下看一页书的速度比常人看标题的速度还快。如今,他已经不是“逐字阅读”,而是看到上文就能联想到下文作者的行文思路。经过大量的阅读后,越来越少的新观点在下一本书中出现,而他需要吸收的部分也越来越有限,对人生的感悟却越来越厚重。
万维钢,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得到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之所以发现这本书,是因为一位前辈曾推荐过一篇文章《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而这篇文章是这本书中的一部分,因此对全书有了好奇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一生被拉长了,不仅由于医疗手段的发达让我们寿命变长了,文明的发展诞生出了艺术作品,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提高生命的效率。
然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的时候却不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想你是否有过如下的双标行为:在《奇葩说》中,颜如晶谈到自己曾经和父亲争论,让他不要多吃肥肉。而父亲在明知道健康原则的前提下,仍然和女儿争论。事后,其母告诉颜如晶,其实不喜欢吃肥肉,就是一时图口舌之快。
在书中,万维钢就提到了人做判断时的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机制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待一个有争议性的事件或观点时,你有时会预设立场,接下来会用各种观点去印证立场,而不是通过客观现象寻找问题的本质。
技术活动家约翰逊在《信息食谱》中介绍了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尼克松期间,媒体人罗杰·艾尔斯有感于当时媒体只知道报道政府的负面消息,认为必须建立一个“拥护政府的新闻系统”。
然而事实证明福克斯新闻的成功并不在于其拥护政府——它只拥护共和党政府——而在于艾尔斯有最先进的新闻理念:
新媒体同行或许了解“A/B测试”的概念,其实头条里的双标题功能就是一种形式。赫芬顿邮报就用过这种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首页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
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但是有些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们已有的观念,并没创造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基本盘”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他们是“肯定贩卖者”。
出于不可避免的限制条件,作为局外人我们根本无法了解事实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永远停留在每个人的颅内,无法做到真正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但我们可以尝试接纳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避免被一个看不见的手推向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我们之所以能够尝试长期坚持一件事,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意志力”。意志力是消耗品,同时它又是可再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意志薄弱的时候不愿意做选择的原因。而商家非常理解这个被称之为“决策疲劳”的原理。买新车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升级配置的选项,而聪明的销售总是让你刚来的时候先对一些花钱少的配置进行选择。等你连续决策到选累了以后,他再向你介绍价格贵或者根本没用的选项,比如要不要来个防锈?而这时候,你的意志力已经没办法对抗他的推荐了。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采取这种先易后难的选择顺序,顾客对购物体验的评价往往还更高。
减少意志力消耗更重要的一个自控手段是自我监视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实验表明仅仅在房间里放一面镜子就能让受试者的自控力增加不少。
我们口中的“牛人”和我们共享着每天的24小时时间,却能经年累月下做出我们无法做到的丰功伟业,来源于对时间的合理分配,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来源于他们针对性的刻意练习,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
1.只在“学习区”练习(学习区特指部分熟悉部分陌生的领域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如果你每周都去打网球,一直用着熟悉的手法,不去尝试新的技巧,就算打了一年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仔细想想,我们平常却用大量的时间做着低效的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工作。用小型摄像机跟踪上网者的眼球运动表明,网上阅读模式是个“F”形轨迹:读者会快速读一下文章的前面两三行,然后把网页下拉,跳到文章中间再扫几眼,然后就立即跑到结尾把目光停留在屏幕的左下角。
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插图]使用统计kindle上重点句子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了6.6%,读《思考,快与慢》只读到了6.8%,而读被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则只读到2.4%,尽管这本是当前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书。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爱藏书而已。
所以,我们虽然拥有同样的资源,却有着不同的吸收效率。拒绝浮躁,才能让我们在某些领域有所精进。
之前,我咨询了一个在读硕士关于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的过程,问到了关于“同行审查”的细节。他是这么回复的:
事实上,这一步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很多人做不到了。我们往往接受我们愿意接受的部分,抗拒陌生的部分。
中国人强调社交“人脉”,在人脉中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后者指一周见面少于两次甚至一年不到一次的人)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的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仔细想想,中国最常见的裙带关系、家族企业是不是就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弱联系的概念。可事实是,大家按常理来说更愿意接受身边的人。
因此,科学家思维往往和常理相悖,在一个新的观点提出之时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要想让大家信服,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当然也有无厘头的观点,谣言就是其中之一。)
总体来说,本书内含的知识块丰富,结合案例触类旁通,可见作者的功底。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会被思维模式惊讶,有时也会对某些观点“不服气”。但正是这种杂糅的观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理工科思维的长期输入,在本书后两章节可能阅读起来稍显吃力,甚至会出现不信任读者的情况,当然我也建议你耐心阅读,看一看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种看法。